遭遇“开盒”,如何应对?
“开盒”由“人肉搜索”演化而来,又不同于黑客针对特定人或事的“人肉搜索”。“开盒”是指通过非法手段(海外社工库等工具)获取并在网络平台公开他人隐私数据,煽动网民实施网络暴力甚至线下滋扰的行为。“社工库”,全称“社会工程学数据库”,是黑客通过攻击网站、欺诈用户等非法手段获取大量非特定个人的隐私数据,包括姓名、身份证号、个人照片、手机号、家庭住址、邮箱、密码、社交媒体账号、行踪信息、酒店入住信息、银行账户信息、车辆信息等等,再整合分析、集中归档形成的数据库。“开盒”目前已形成低成本、产业化的黑色产业链,“开盒”的发起者花费几十、几百、几千元就能获取社工库中不同级别的隐私数据。那么,遭遇“开盒”,该如何应对?
遭遇“开盒”不要慌乱,首先,应进行证据固定,截图、录屏保存侵权/违法/犯罪内容,留存发布者和传播者ID、平台、时间、内容等等信息。截图、录屏的证据,可以通过电子邮件附件发送方式进行固定,也可以使用“权利卫士”APP,获得“可信时间戳”进行固定。必要时,委托公证机关对证据进行公证。公证也是固定证据最权威的做法。
其次,可以向平台(微博、微信、贴吧等)投诉,要求平台删除侵权/违法/犯罪内容。
再次,若涉及骚扰、威胁或财产损失等情况的,可以向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(12377)或者报警处理。
随后,除了刑事犯罪和行政违法的处理跟踪,根据案件实际情况,受害人还可以追究责任人的民事侵权责任。
最后,由于“开盒”中可能涉及“开盒”的发起者、“开盒”信息提供者、“开盒”信息的传播者、违法平台等多方主体;可能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、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、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、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、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、侮辱罪、诽谤罪、寻衅滋事罪、敲诈勒索罪、制作淫秽物品牟利罪、盗窃罪、诈骗罪等众多犯罪行为;轻微案件不构成犯罪的,涉及相关主体行政责任的确定;同时,还涉及民事责任的主张。因此,建议一旦遭遇“开盒”,应委托专业律师应对,以尽快消除对受害人的影响并有效追究各方责任人的法律责任。